棕头库蚊

Culex fuscocephala   Theobald
   

  7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中胸侧板上部有二黑纵带夹一白纵带图案。腹节背板全暗。
形态描述
雌蚊棕色小型蚊,翅长2.4-3.0 mm。头:头顶有乳白色平覆鳞和竖鳞,后头有暗色竖鳞,两颊盖以淡色宽鳞。喙暗棕,腹面稍淡。触须短,暗棕。食窦甲:食窦甲齿长纤维状,与三带喙库蚊很相似。背齿29-36个。胸: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各有几片淡鳞;前胸侧板有一小白鳞簇。中胸盾鳞暗棕,前突部、盾角区、翅上位和小盾前区稍淡。胸侧板淡棕。中胸前侧片、腹侧板和后侧片上部有一黑色纵带,此黑色纵带之下,即中胸腹侧板和后侧片中上部有2个白鳞簇连续排成一白色纵带,此白色纵带之下,亦即中胸腹侧板与后侧片中下部又有一黑色纵带,因此形成二黑夹一白纵带图案。中胸后侧片上部毛丛中有几片淡鳞。中胸下后侧鬃1至2根。翅:翅鳞暗。足:各足股、胫、跗节均暗棕,但中、后股腹缘稍淡。腹:腹节背板棕褐,无淡鳞饰,有些标本偶见淡色基鳞。腹节腹板大部黄白。
雄蚊似雌蚊,但触须长于喙,长出部分约为末节的1.5倍;第3节端1/4腹面约有15-20根黑色刚毛丛;第4节腹侧面有一白鳞纵走线纹;第5节腹面无鳞,末两节有长毛丛。喙中段腹面有明显的约2-4根长毛和2-3根短毛形成的腹毛丛。尾器:抱肢基节亚端叶发达,三棒中的前棒稍短,后二棒末端钩状;后部毛组特异:叶片与基位刚毛位于背面,一窄片状毛与一细毛位于腹面一个小突起上。端节末1/3-1/4略扩大而弯曲,亚端部外缘有不显著的刺脊,感觉毛2根(背腹面各一)。阳茎侧板腹内叶分裂为几个向外后伸的指状突;背中叶长而末端呈马蹄莲状;外叶宽阔。肛侧片基侧臂长、窄而弯。
幼虫头:触角基2/3有小刺,端1/3色深;1-A生于基2/3处。头毛1-C细而


414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八卷

色淡,毛状,长约为基距的1/2; 4-C细短,不分枝;5, 6-C分2-3芒枝,伸出唇基前缘。颏每侧约有7-8个齿。胸:前胸毛1-3P单芒枝;4-P较短,分2芒枝;5, 6-P单芒枝;7-P分3芒枝。腹:腹毛6-Ⅰ分3芒枝;7-Ⅰ分2芒枝;6-Ⅱ、Ⅳ分3芒枝;6-Ⅲ、Ⅴ、Ⅵ单芒枝。栉齿末端繸状,30-40个,组成一齿区。呼吸管指数4.5-6.8,为尾鞍的4.2-5倍长;1-S 3-4对,每分1-3枝,倒数第2对侧位,均短于着生处管径或与之约略相等;梳齿9-11个,各齿有2-4个侧齿。腹毛1-X分2-3枝;2-X分2-3枝;3-X不分枝。

生物学

生态习性 幼虫孳生于稻田、池塘、沼泽、污水坑、山溪缓流、石穴、蹄印、用器等临时积水。成蚊有群舞习性,曾在贵阳发现本蚊种和大量摇蚊一起在高位树梢上群舞。雌蚊夜间侵袭牛舍,偶人人房。嗜吸牛血,偶吸人血。据在海南岛和贵州省调查证实,本蚊种系侵袭牛舍的优势蚊种之一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:印度、尼泊尔、越南、柬埔寨、老挝、泰国、缅甸、菲律宾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(Knight and Stone, 1977)。
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福建(12♂♂,8♀♀,9L)、广东(5♂♂,3♀♀,8L)、海南(18♂♂,16♀♀,22L)、广西(4♂♂,3♀♀,6L)、四川(2♂♂,4♀♀,4L)、贵州(16♂♂,12♀♀,22L)、云南(6♂♂,8♀♀,12L)。其他记载地区:甘肃、新疆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西藏(陆宝麟等,1988)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棕头库蚊胸侧板有二黑夹一白的纵走带为其重要鉴别特征。其腹节无淡鳞饰、雄蚊尾器亚端叶后部毛组、端节及阳茎侧板等也是明显的鉴别特征,不易与其他蚊种混淆。
医学重要性 贵州和台湾省曾先后从棕头库蚊分离到乙型脑炎B株病毒。但尚不能判断它在流行病学的意义。
检视标本总数:63♂♂,54♀♀,83L。